小米硬刚美的,一台空调利润差7倍?两家企业正在比一场输不起的竞赛

2025年10月29日,美的发布三季度财报:营收1119.3亿元,净利润118.7亿元,日均净赚1.3亿。 同一天,小米市值冲上1.17万亿港元,市盈率29倍,几乎是美的(14倍)的两倍。 资本市场用真金白银投票,押注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,一边是制造业巨头的利润堡垒,一边是互联网生态的规模野心。
十年盟友反目
2014年,智能家居风口初起,美的和小米曾有一段“蜜月期”。 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当时说,合作是“制造思维与互联网思维的化学反应”。
2015年,双方交叉持股,美的投小米12.73亿,小米投美的12.11亿,联手推出i·青春智能空调。 美的看中小米的流量入口,小米需要美的的制造能力,两人合影频繁见报,堪称“天作之合”。
裂痕从2018年开始。 小米突然杀入空调市场,直接触碰美的核心利益。 一年后,小米成立大家电事业部,全面进攻空调、冰箱、洗衣机;美的则推出子品牌“华凌”正面迎战,并在供应链上施压。
2020年起,美的分批减持小米股票,到2024年彻底清仓,累计套现约18亿元,十年投资盈利约5.65亿。 清仓背后,是双方从“互补”彻底走向“互搏”。
空调战场
空调是双方交锋最激烈的战场。 小米的攻势简单粗暴:低价。 借助“国补”政策,其1.5匹“巨省电Pro”价格一度压到1999元,线上均价2863元,比美的低300多元。
这一招效果显著,小米空调出货量从2020年的110万台猛增至2024年的680万台,5年增长超6倍,跻身行业前四。
美的的反击则像一套组合拳。 先派子品牌“华凌”以更低价格分流用户:2025年1-4月,华凌线上均价2199元,比小米还低400元,份额迅速攀升至近10%。
接着主品牌亲自下场,旗下“酷省电Pro”从2899元降至2199元,直接对标小米爆款。 格力也加入战局,重现2019年联手打压奥克斯的战术。
但小米的软肋也很明显:利润薄。 浙商证券测算,小米空调净利率仅2%,而美的超10%。 一位渠道人士直言:“美的赌小米打不起持久战。 ”
生态打制造
空调只是序幕。 小米的目标是“人车家全生态”,通过手机、汽车、家电的互联打造闭环。 在洗衣机上,小米强调“手机一键启动、小爱语音提醒”;在冰箱上,主打智能食谱推荐。
2024年,小米洗衣机出货190万台,增速45%;冰箱出货270万台,增速30%。 奥维云网数据显示,2025年前4个月,小米洗衣机线上份额达8.9%,均价1562元,同比涨23.5%。
然而在冰箱领域,小米踢到了铁板。 2025年7月,其线上份额回落至5.5%。 消费者对冰箱这类高价值耐用品的可靠性更敏感,一位观察人士指出:“用户怕修怕换,更信老品牌。 ”
美的的防御策略扎根于制造根基。 其“T+3”按需生产模式结合AI技术,将库存和成本压到极致,智能家居业务毛利率稳定在29%-30%,高出小米IoT业务近7个百分点。 同时,美的高端品牌COLMO上半年营收增速达60%,对冲了中低端市场的利润压力。
渠道与服务
线上,小米凭借社交媒体营销和性价比快速起量,但线下短板明显,其门店数量约1.5万家,远低于美的超10万家的覆盖网络,县镇覆盖率超95%。
空调、冰箱等品类依赖安装售后,美的借“极速安装”服务打差异化,部分区域承诺“价高退差”。 小米则尝试生态引流,比如“购车送家电券”,强化跨品类协同。
双方甚至专利交锋。 2025年10月,美的旗下公司对小米一项“智能家电控制方法”专利发起无效挑战,定于11月口审。 从资本联姻到技术对峙,竞争已蔓延至法律战场。
资本的不同定价逻辑
资本市场对两家公司给出截然不同的估值。 美的市盈率14倍,被视作“传统白电”;小米29倍,承载“科技生态”的想象空间。
2025年前三季度,美的ToB业务(新能源、工业技术等)收入增速超20%,试图摆脱单一家电标签。 但机构仍保守,一位投资人分析:“关键看美的能否把数字化能力融入制造体系。 ”
小米的高估值则依赖高增长叙事。 2025年上半年,其营收增38%,净利润涨70%,智能大家电收入翻倍。 但IoT业务增速放缓至44.7%,毛利率22.5%,低于美的。 方洪波曾断言,这场竞争是“一场巨大的消耗战”。 而雷军赌的是,生态协同的长期价值能覆盖短期利润压力。

河南美的中央空调总代理

服务热线:132 1312 5143

E-mail:583850510@qq.com

Copyright ©www.midea371.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豫公网安备41019602002415号 豫ICP备2025132254号

技术支持:星悦互联